传记

最后的罗宾汉 The Last of Robin Hood
短评: 好莱坞雏妓编年史 女人,还是应该早些恋爱,:美好的时间太短,需要早些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坦率的说我完全没有看懂,不知道导演想通过这么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告诉观众们什么?这里面的水实在太深了……#还有G多##电影#15岁的处女二年时间里让老头上天堂。 作为一部讲述黄金时代影星的传记片,本片无疑是令人失望的。除了主演的装束外,很多时候都未体现出起码的时代感。故事聚焦弗林生命的最后两年,剧情温吞如白开水,三位主演之间丝毫没有火花。依然爱丽丝就已经拍的够平庸了,本片更甚~ 这个演员阵容本可以更好啊 很高兴又让我找到了一部忘年恋的电影!而且是和《洛丽塔》类似!最重要是达科塔范宁主演 再加上苏珊萨兰登这影后级的演员 一大一小演技足以亮瞎了眼 没想到还有这么一部Lolita类的影片才让我看到~ 好平淡无趣,甚至连八卦感都没有 好莱坞式洛丽塔啊!说来凯文.克莱恩和埃洛尔.弗林相似度挺高的,只是没想到达寇塔.范宁这么大年纪了! 最近明星传记很多,质量都不高 这熊孩子 传记难免主观 一人一个故事 真相只有等柯南去发现了 老少配毫无火花…………电影拍得好无趣哦。 因为当事人就相对不算很知名,这部影片主旨也仅在于这段风流韵事,演员无甚发挥,看着范宁这副越来越接近樱井莉亚的面孔,还是对她以后的发展更期待。 不好看 什么鬼 噁心死了 还可以的传记电影 感觉真人女孩比演员好看 大家都很混乱大家都很伤心的故事…… Kline外形高度还原Flynn,演技支撑看下去。电影如果只是想单纯表达那段恋情,还有现实与好莱坞的残酷,好吧,这点还是做到了的,是否存在美化的嫌疑不得而知,但却是表达出了那一独有的自私与心计。 so interesting, like lolita in hollywood.
银行女抢匪 Banklady
短评: 这个电影就是活在童话世界里…枪战无聊,对话幼稚,女主男主太丑… 好不容易找到,无字幕+旁白版。非常浪漫的犯罪电影,美术很棒,摄影运镜不错,1.5倍速看完后不甘心,终于找来字幕,因版本合不上,显示错乱,索性剪辑台上添加字幕,从中学习收获更多,3星再加1星。6.2/69 【IMDb6.3/735 全球票房7.27万美元 】 有Ken的地方我全程在捧脸。故事还可以编的再紧凑一点,最后审判的过程到是可以再扩展一点,Ken演的那个警探为什么一定要她认罪的那段心理过程转变的太突兀了。导演绝对在炫技!几个取景和柔光效果太美了!OST大赞,几套衣服也美。 导演节操哪去啦,犯罪片结尾变成爱情片,结尾旁听人为罪犯拥抱欢呼这不能忍啊,死板的德国人可以这样吗?导演不是在做梦吧! 抢!抢!抢!抢银行!因为爱情。车间里工业时代的质感很出色,女主演技很赞。后期报纸和漫画效果用的太多,虽然流畅但失了稳重,结尾还浪漫了一把。 导演是要致敬我俩没有明天吗?抢银行时候的那身黄色套裙很抢眼 太好玩了 类型里少了个喜剧 女主一开始是Eddie Redmayne 后来有点像Felicity Jones(对的 霍金夫妇) 帅警探完全不按逻辑办案也不影响好看度 其实并不是突变而是一开始就是爱情片吧虽然看脸不想相信这能拍成爱情片。犯罪现场当秀场做个精致的坏蛋女孩这种事情居然有那么一点点吸引人的。肯杜肯画风永远在众人之上,多亏是真人真事男女主王八绿豆,不然合理剧情应该是漂亮草包探员一出场女主立马被帅得弃暗投明…… 不错的片子,怎么没多少人看?两位还在狱中结了婚,而且所抢赃款大多未找到! 国泰飞机上看得,有点儿意思。 犯罪提供了激情、神秘、力量和爱情,难怪这个女人浪漫的深陷其中 偶然的机会她发现男友的朋友彼得居然是银行抢匪 金钱可以让人快乐,她想要的更多,因此赢得了爱情? 这个结局。。。太无厘头了,刷新三观了好吗?没看过前面的还以为两人为了冲破世俗观念要在一起,天了噜,是你们自己要去抢银行的好吗?男主有老婆孩子的,女主这是小三上位啊,而且女主你爱男主什么爱成这个样子?最后,女主还是金发好看,里面的造型真心难看。。。 挺一般的。 我真心不是看愛情片去的。。這結尾把我嚇出病啊~ 女主幾套衣服挺美的 然後……長得真心像Emmanuelle Beart! Arte 复古时装秀!德国人玩浪漫也不输好吗~ #2014上海国际电影节# 女主角是丑版的艾曼纽贝阿。 电影简介: The true story of Germany’s first female bank-robber who turned from a shy wallflower into the notorious Banklady.
墨索里尼和我 Mussolini and I
短评: 看HOPKINS比较早期的 大二暑假 演绎得狠家庭剧 女人左右得也不比女婿底机智IMPRESSIVE OVER 霍普金斯那会儿真年轻~~~ 大丈夫不求名留青史但求遗臭万年 安东尼死的最惨的一部剧,先是决定自杀,绝望地服下毒药,发现是假的;然后被枪决没有一击毙命,在地上扑腾了一会儿又被补了一枪。令粉丝万分心疼。剧名比较不准确,可以改为《墨索里尼最后的日子和他鸡飞狗跳的家庭生活》。安东尼霍普金斯在这部剧之前已经扮演过希特勒,这次又扮演墨索里尼的女婿,充分满足了他自己对暴君的窥视和模仿,且在剧中抽疯假装自己是希特勒,直接照搬4年前的表演白赚了几分钟的片酬,简直不要脸。虽然剧名叫莫索里尼和我,但安东尼扮演的“我”戏份并不算多,人物塑造感觉也不是很出彩。相反,剧中几个女性都非常勇敢,坚韧,为爱奋不顾身。为看这部剧补了一段历史课,也算有所得。 以为安东尼演墨索里尼,原来演墨索里尼的女婿 电影简介: 一部引人注目的戏剧和纪录片记录了伊尔·杜斯(Bob Hoskins)的生与死,从他的恐怖分子的日子到与希特勒的联盟,再到他的女son的背叛,并不合时宜地丧生。 导演: 阿尔贝托·内格林 编剧: 尼古拉·巴达卢科/阿尔贝托·内格林 演员: 苏珊·萨兰登/安东尼·霍普金斯/鲍勃·霍斯金斯 类型: 剧情/传记/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瑞士 / 法国 / 意大利 / 西德 / 美国
笛卡尔 Cartesius
短评: 看了快一个月才看完,整部电影的魅力就在它的台词上。本来想打五颗星的,但是感觉这部电影可能还是有点闷,即使对于我这么一个还比较喜爱笛卡尔的人来说。其实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改名叫听笛卡尔在欧洲各地朗读他的著作,真的… … 这部传记片看上去更像一部笛卡尔思想史,处处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与他人争辩的场景。但罗西里尼没有忘记自己定下的使命,即将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学术境况真实展现出来。应该说,罗西里尼“大历史”工程的几部传记片,人不是主角,他们的思想才是主角,罗西里尼也并非要讲述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 影片中有大段大段的笛卡尔现身说法的哲学台词,略显无趣,却不失典雅。影片拍出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范儿。 原来笛卡尔是这样生活的.卖掉遗产,在欧洲各地旅行,与大学里的学者交流,住在不被打扰的小地方思考,追求心灵宁静,信奉耶稣爱的教训,被朋友催促才想到写作出版,娶了不识字的女仆,但她却很会说谚语.原来世上曾有许多拉里. 哲学简明教材真人版 哲学爱好者会喜欢的 笛卡尔的一天:被掀帘子叫起床“什么已经中午了”;出门抬杠;抬杠成功发表演讲;回家熬夜(略)台词冗长无比,场景油画质感 “我确定自己是个会思考的存在,但何时我才能做到真正确定。。。”罗西里尼对电视有着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他觉得电视可以成为让民众受教育的媒介,在他艺术生涯晚期拍摄了大量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电视电影。这种理想主义令人感动,这些电影也很有价值,只是会有几个看电视的百姓会去看这样的电影呢。 这片和帕斯卡尔其实毫无区别,经典站位和古典构图,冗长沉闷的室内戏。形象更没书本上的笛卡尔那样鲜活 密集的对白与各种生平片段构成ps 男主乍一看像唐尼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星宿的终极形态是灵魂 过于沉闷 20200630预留 罗西里尼非常精准的将电影的基调和电影所要描绘的人统一起来,与帕斯卡的激情和虔诚不一样,笛卡尔痴情理性的和谐与生活的宁静。为什么要去描绘科学家和哲学家?用电影去描述科学家和哲学家就像科学家通过科学手段达到真实与真理一样,电影通过影像再现历史和形象来达到真实和真理,我们看到的是一整个生活方式,中国理工直男们笔下的科学家的科学事业就像皇帝的江山社稷一样,不过是为了成就感,为了智力装逼或者爱国复仇的苦情戏,但罗西里尼解放了我们的认知。科学家通过科学达到真实,是为了生活之意义和价值,来到荷兰就是为了自由,人与人不再卑贱和虚无。艺术,科学,生活一样都需要明确和证明,万物相通。笛卡尔通过独处,追求自由,科学事业,和谐宁静的家庭来实现自我,这不是当今世界的社畜和学术贱种们所能匹敌的,17世纪是法国的世纪 一个人的存在是造物的创造,其创造必有决定的价值,我就是我,从意识的运转而来,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物质夹杂于精神的丰富,笛卡尔不断思考,所以有了解析几何,动量守恒,有了我,终身未婚,私生女不幸夭折,封闭不是惩罚,而是更远大的探索。 perfectly simple Rossellini frame 罗西里尼干货满满啊 160分钟纯英文字幕,而且讲的全是笛卡尔生平去各个地方演讲,其催眠程度远超英语CD篇。罗西里尼后半生都在拍这些圣徒形象的电视电影,在愚昧的时代里进行着理性光辉的伸张。不过如此朴素的服装,毫无滥情的演讲,个个都怀揣着人类理想的哲学家,真的能够够打动多少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呢? 学者间的神仙打架 传记 电影简介: 本片为电视电影,记述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的杰出一生。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短评: 赫尔佐格的这部振聋发聩之作得益于两件事情。一是在每帧画面里都满溢的怜悯,这种视角平衡了赫尔佐格相当身体性的画面风格。二是男主角在镜头前极强的存在感。赫尔佐格对于以理性为主轴的德式思维方式持反对态度,展现了“教育”和“社会化”进程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理性”、“逻辑”、“语言”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建构的。一个外来者先学会了这套建构之后,反倒更能看出其中的虚伪来。 永久入选个人十佳。德国哲学气质打底,探讨人类认知到底有多大局限性。在这个欧洲文明的形式主义达到巅峰的时期,一切看上去都是优雅而理性的,但赫尔佐格却用一个半先知半外星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复现和解构,他证明了一个事情:豪泽尔不仅没病,而且诚实;所有文明之下,都是巨大无形的迫害和野蛮。 赫尔佐格封神之作。本片完全是一场康德主义的行为实验。时空直感-语言/逻辑-艺术与宗教,从[黑暗与无声的世界]式的地窖走出的婴儿/成人与“人类文明”的扭结关系在不同层次细致展开。(某些地方大约参考了特吕弗的[野孩子]?)片中那些“先验”的段落都甚为美妙(雾气中的山顶,临终遗言描述的沙漠) 赫尔佐格代表作,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对洛克"白板说"的影像诠释,上承[野孩子],后启[象人],马戏展览如温驯版[畸形人]。死生成谜的加斯荷伯,如赤子般孤独纯真,对信仰(神父)、科学理性(逻辑学家)、体面文明(老贵族)的质询。模糊闪烁的梦境,不听话的苹果,雾中朝圣之旅-山顶为死亡,盲者。(9.5/10) 一个无知而纯洁的灵魂在尘世间的辛苦挣扎,人类异数注定无法长存于世;以“临终之眼”窥洪荒之前或末世之后,不啻是一个上帝派遣来试探人类与预言人类处境的先知,在穿插的泛着古旧色彩的画面中,流露着神秘的梦幻感,的确是“欧洲之谜”。 如果你喜欢《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盲山》这类纪实性很强的电影,应该就不难爱上本片了。这个故事可不是虚构的。推荐一篇很好的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9901/ 马戏团奇观、逻辑学家的偏执(真理村、谎言村、树蛙)、伯爵的上流社会晚宴、教堂的圣乐布道、头部被打和被刺伤、最后的解剖(所谓畸形大脑、肝脏)都表现出了人类社会的狭隘、陈见和暴力,但最开始照顾他的那家人(小男孩)和后来的老头女仆还是有些暖意。审视人类社会,穿过沙漠来到城市会怎样呢? #Birkbeck课堂放映,哇唔。。。预计是年度最佳观影体验。主角以几乎空白的认知状态去接触“文明社会”,迅速吸取信息,发展出独立又不平常的理智和情感,反而看出推崇宗教,理性,文明的这个社会的不合理和荒诞,甚至迫害,如果发展出独立人格后还不能成为自己所愿的自己,那还不如回到洞中去。个人的思想跟所处环境是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限制)啊,所以要不断质疑,学习,并解脱限制,但前提是以尽量空白的状态去多体验。最近要成为戏精了,老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瞎激动,在英国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让我跟卡斯帕尔合一,虽然相比下,吸收速度慢了点。。。 从未接受过人类文明“洗礼”的闯入者,却在宗教,知识分子,阶级文化,哲学事项上让人类颇为难堪,我们最为自豪的文明却也像海市蜃楼般遮挡了我们的视界。Vision的视像化片段既诗意又被悲伤,卡农配自然景象真是必备。 岩洞 Altarmia动物般的声音 猪 从自己的毯子上撤下一小块给一旁的马的小雕塑盖上衣服 纯粹主体与"意义"假象。卡斯帕尔是诺斯费拉图的双向延伸,或"生成中"、“已消亡"的阿基尔,拒绝象征的自我僭越,人类史的理想状态,从卡斯帕尔想象界—象征界的滞留转化为人类(“科学主义”)自身的状态滞留。“模仿"到"象征"过渡中造型感的俯瞰镜头,自然主义合法地在场:被动的拉康之镜。 “来到这个世上对我来说是个可怕的堕落。”关于人类天性的后天被毁灭的题材很多,但像赫尔措格这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文明(他甚至都不屑于将其归根于所谓的工业和物质文明)确实大胆精准。电影里神秘主义和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我也毫不意外地没看懂。 卡斯帕豪瑟尔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 当然本片更多的不是对裸替的人类文明的讽刺而是对人类苦难的无尽同情 迅于《大路》 设定的确像特吕弗的《野孩子》,却犀利得多。借一个突然闯入人类社会的“野人”之口,戳穿了多少文明的谎言啊。。。结尾太令人难受了。。。这大概又是一个末世寓言 赫尔佐格控诉“文明”(历史、文化、宗教、科学等非原始之物)的代表作,以一位孩童般纯真的、来历不明的“野孩子”的视野,揭穿“皇帝的新衣”。片中角色皆是各类意义符号的化身,并不具备健全人格。赫尔佐格其实是一个偏激的人,对原始极为推崇,对“文明”极为反感。(9分) 我在凝视花花草草的时候,我能感觉它们体内阳光与雨水肆意地流淌。我在对望猫猫狗狗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它们眼神中梦残留的喜怒哀伤。乃至我看路边被风卷起的塑料袋,听到海水轻抚沙滩的作响。你,还能看得到,听得到吗?成长有个同义词,叫堕落。 9/10。荷索用原始安详的自然影像伴随罗索《安魂曲》对比强化了“养父”们的冷漠和加害,纪实性近乎大胆的剖析再现了一个内心天真又孤独的边缘者和他堪称寓言的梦呓情境,加之简洁奇特的构图和粗旷晦涩的剪辑,形成的整体风格情绪沉稳又暴戾。发展几千年的文明连异类的质问都无法忍受,可见其虚幻。。。 “你们听不到包围我们的尖叫吗,这你们称之为沉默的?”一个开头也能是完整的故事。卡斯帕会说话后顿时妙语连珠天生哲人,一生苦难短暂,这电影却留下了超脱而愉快的回味和..大量神一样的笑点。 音乐非常好,虽然这个说法会显得奇怪,但镜头中摄入的德国,是我眼中的德国。 与世隔绝的孤独,争斗者的受难,世界如此残酷,包容不下你对抗命运的偏执。 电影简介: 加斯荷伯(布鲁诺·斯列斯坦 Bruno S.